当提起麻省理工,你脑海中最先浮现的会是什么?“癫狂科学达人”、“神童”、“SAT2400”……不信我们看——1994年麻省理工数学系学生马恺文就带领同学们利用研究成果在美国拉斯维加斯赌场赢走数百万美元之后还被翻拍成了电影《决胜二十一点》。 据说最近麻省理工的学生又制造出了快赶上李小龙的机器人,画面是这样的。 介绍完计算机专业与数学专业,让我们来近距离了解一下被US News排名首位的MIT建筑系吧。 MIT ARCHITECTURE MI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Planning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系成立于1865年,是美国最古老的、也是最顶尖的建筑学系之一。MIT作为美帝四大建筑名校之一,建筑跨学科研究最前沿的学校,没有之一。这绝对是无数的geek们的dream school。 Archiworld近期从校友途径获悉,MIT建筑系传说中的“神盾特工导师组”确实存在。他们各自身怀“绝技”,在建筑不同领域有着自己深入的研究,下面听八位传奇导师讲一下地球上最厉害的建筑系的教学日常。 1.导师团队 Nader Tehrani尼达·特拉尼 Department Chair,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MIT 前MIT建筑系系主任 现任库伯联盟建筑学院院长 Principal & Founder of NADAAA NADAAA事务所创始人 “MIT真得很不一样,它并不局限搭上建筑行业文化的便车,而是一直试图用创意和实验改变这个行业。MIT除了建筑学院还有很多学院,都很强,有了这种通力合作才能够把建筑学院的设计化为现实,甚至有时候我们只用把结构想出来。建筑学院各个专业,和其他学院之间培养出了一种默契,打造出了一个跨学科的平台。所以说,MIT定位特别精准,因为这是只有MIT能做到的事情。”—— Nader Tehrani尼达·特拉尼 我从业二十年,开始在一家机构,后来创立了NADAAA,确定了几个专攻的领域,第一个是,通过观察各种材料以及他们的性质重新检视我们之前做过的设计项目。第二是,要认识到材料并没有无限的可能性,所有的建筑都是由钢板、板材、木头、砖头组成的,如果不把他们聚合的话,就不可能真正弄明白建筑工艺,所以把各种材料整合就成了我们第二个专攻的领域。 以不同的尺度为标准,应用到家具设计上,应用到建筑上,或是直接应用到了城市规划。我觉得这在某种程度上在对建筑业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John Fernandez约翰 费南迪 Associate Professor, Building Technology Facult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MIT建筑技术系副教授 Principal and Founder of LFArc and Urban Metabolism Group, LFArc & Urban Metabolism Group的创始人 任何一种人工制品的创新都离不开三个部分,几何结构,加工处理和找到组成它的各种材料。对新材料进行各种形式的实验,能够推动新材料、新性质、新形态甚至建筑设计的发展。新兴材料公司(Emerging material Group)和城市新陈代谢公司(Urban Metabolism Group)都把重点放在建材的开发上。 近来我们下了大工夫来研究建材泡沫化,尤其是泡沫水泥混凝土。 Timothy Cooke蒂莫西·库克 Research Associate, Building Technology Program,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MIT建筑技术项目研究助理 Lecture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Northeastern University东北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这是因为,用泡沫水泥的优点就是上表面和下表面都有最好的压力水平(因为材料轻),从而可以大量减轻建筑的重量。 Skylar Tibbits斯凯拉•蒂比茨 Lecturer, Design Facult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MIT设计系讲师 Principal & Founder of SJET LLC ,SJET LLC创始人 我觉得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两种主要的范式(paradiam),第一是你能设计出什么、能计算和分析出什么,第二是你能在现实中实现什么、建造什么。这项工作(自我组装材料研究)其实就是在研究所有可能的标尺长度(scale length), 从纳米级开始,主要是从生物、化学上的案例得到的启发,这是研究自我组装(self assembly)的传统量级。 然后我们就开始思考,能不能把自我组装现象作为一种新的范式,来创造新的建筑。我们用合成的、自然的各种材料,然后为这种材料设计特定的几何结构。当你把这两者结合的时候,他们能对外界的能量做出何种反应,温度、震动、重力、气流、电流。 也就是说,你可以挑任何一种能量,找到几何结构,找到材料,结合在一起他们能实现自我组装、自我复制、自我修复。今后这项技术主要将被用于极端环境,具体就是施工条件恶劣的地方。自我组装结构的调研和实验就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合作的案例,设计科学家、工程师等等。总的来说,研究自我组装现象,在自然界找到这种现象,看怎么应用到合成材料中,最后尝试把它扩展到更大的量级,大楼,桥梁等等。 William O’Brien Jr. 小威廉·奥布莱恩 Assistant Professor, Design Facult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MIT设计系副教授 Principal, William O’Brien Jr. LLC 小威廉·奥布莱恩公司总监 我们的工作重心是零售产业,主要是用数控加工方法来解决一些特定的公共议题(formal agenda)。比如我们有个装置(installations)叫‘图腾’,某种程度上说它已经是原型建筑了。它不是建筑,不是雕塑,但我觉得它为这两者提供了新的命题。 很多模型都是用3D打印来检验的,比如:‘图腾’的正式研究具体来说就是用3D打印。在做出大版本的模型前,我们做了30-50个小型3D打印模型,来理解光影和其他的效应。 Joel Lamere 乔尔·拉梅尔 Assistant Professor, Design Facult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MIT设计系副教授 Principal & Founder of GLD ,GLD负责人创始人 我现在拿着的这个安装装置,一方面遵循了严格的几何学原理,另一方面基于对板材结构的特殊理解。我研究的范围很广,但目前来说,主要集中在材料几何学,具体来说就是片材或者说板材几何学,研究他们怎么弯曲、延展、堆积、折叠。显然理解片材几何学对于建筑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所有的建材比如木头、钢、铝、塑料,都依赖于片材几何学(sheet material geometry)的发展。所以拓展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显然是建筑行业的任务之一。 我渴望把这些装置从纸上拿下来,变成一个个的建筑模型,最后落地建成。 Meejin Yoon 尹密金 Professor, Department Head, Design Faculty 教授,建筑系系主任 Principal & Founder of Howeler+Yoon Architecture/ MY Studio Howeler+Yoon Architecture创始人 我们工作室的日常工作是通过设计和技术,为城市公共空间创造交互式建筑。这些项目规模各异,最小的规模是身体规模,我们设计了一条有防御功能的裙子,利用线控技术打造一个可穿戴的微处理器来保护你的个人空间,大的规模是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我们做的2030奥迪未来城市的提案,致力于打造高速区域基础设施,实现城市往更有流动性的方向转型。我们越来越觉得生活环境应该更加智能、更加应答式(responsive)更灵活。要应对下一个世纪的各种挑战,传统的建筑方法应该被颠覆,然后重新思考。 Sheila Kennedy希拉-肯尼迪 Professor of practice, Design Facult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MIT实践设计系教授 Principal & Founder of Kennedy &Violich Architecture, Kennedy &Violich Architecture创始人 我的工作是设计建筑和实现城市级别的互动体验,包括新兴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感兴趣的是如何用设计工艺来解决能量和物质的易变性,比如怎么通过改变物质结构来储存能量,转化热量,调节亮度,甚至实现信息交流。我认为今天建筑业面临的挑战并不是数位制造,而是材料制造,是思考材料到底包括什么,怎么有效利用它们保证不浪费,以及怎么塑造这些材料,怎么运输。 如果我们要改变美国建筑业,以制造业的基础进行再创造,唯一的选择就是深入实践。从传统建筑业的行业标准出发,但不被标准约束,而是创新以便接受和转化那些标准条件。 2.课程设置 MIT建筑学院提供五大方向的研究课题: 在SA+P,同学们虽然人是建筑系,但是大脑却是跨专业、多学科的。同学们入学后,经过Core Studio高强度扎实的建筑基本功训练之后,会进入Optional Studio,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同学们除了关注建筑设计,还需要研究建造、制造、机械、材料、能源等各个领域,汲取各个学科最前沿的信息知识。同时,MIT学校内所有课程全部免费,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此外,MIT与哈佛已经实现了交叉选课,同学们还能前往Harvard上课。 3.上课日常 MIT尤其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为同学们准备了世界上一流的硬件设备做prototype,如3D Print,CNC, 3D打印课程 打印的作品 4.作品集系列 一所大学的建立固然有其偶然性的方面,但它的成功却非偶然。MIT的成功源于其教师的创新意识、领导者高瞻远瞩的办学理念以及卓越的领导和管理才能。 MIT教育方式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A、跨学科 B、实用知识的教育价值观 C、社会责任感 D、文理相通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培养下,麻省理工大学的建筑学学生表现出了综合性、理论与实际结合极佳的状态,在MIT,学生们张口闭口推崇的是Argument (论证)。 于是他们的作品集一般是这个样子的: 5.理性光辉下的建筑大师 校友贝聿铭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着贝聿铭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而与此同时它的建筑中实用与理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与麻省理工严谨的治学理念无不可分,也就是——建筑是科学和艺术间完美的平衡。 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1)建筑与城市化
(2 )艺术与科技
(3) 营造技艺
(4) 计算机运用
(5) 艺术理论及批判性思维
Water Jet,Laser Cut等等。